经典著作 | 普法宣传 | 人员组成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宣传工作>>理论学习>>正文
强化师德建设 提高育人水平
2010-05-19 17:08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盛连喜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和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高等学校加强师德建设、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发展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建设一流的师范大学,必须建设一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流师资队伍。因此,面对新形势给师德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党委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分析形势,明确师德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推进以德治校,提高育人水平,为实现学校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一、“入世”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方面的问题认识清楚了,处理好了,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有了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①所以,深入研究“入世”给高校教师思想带来的影响,是全面加强师德建设的前提。

(一)“入世”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入世”将促进我国政治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接轨,是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要求,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必须有透明度。按法治原则办事,政府职能、管理方式也要改变。政府依法治教,依法行政,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将为高校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这既为广大教师施展才华、为科教兴国作贡献提供了条件,也为他们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创造了新的途径。

    其次,“入世”将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有利于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以及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深入,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在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会发生新的变化。从积极的方面看,一是世界眼光的增强。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广大教师能够更好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树立全球意识,从面向世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具有面向世界所必备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积累国际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善于国际交流和合作。二是竞争意识的增强。“入世”有利于广大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真正树立起较强的教育竞争意识。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将使我国教育处于冲突与融合、对峙与整合的矛盾状态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逼着教师首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变自我的生存方式,不仅具有高超的业务能力,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风范,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优势地位。

    再次,“入世”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有利于提高教师道德教育水平。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我国社会信息化步伐。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各种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及借鉴国外经验,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都将对高校师德建设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入世”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给高校师德建设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挑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复杂化,为师德教育增加了难度。入世后我国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来文化资本、外来文化产业、外来文化产品会大幅度地在中国扩大市场准入。西方国家会不失时机地利用文化交流,向我国大力推行其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要我们按照他们的意愿发展。现实正是这样。西方的意识形态战略主要不是通过官方的宣传来进行,而是利用通俗文化产品、英语的语言优势和新闻信息霸权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谋求的不只是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霸权,也更进一步谋求文化方面的霸权,把文化霸权视为领导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教育交流,为师德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挑战之二:全球化向社会生活领域扩展,对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对民族国家主权的冲击和挑战上。全球化由贸易、金融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法律等社会生活领域,资本和生产的全球化,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推进,跨国公司作用的日益扩大等因素,导致了对民族国家界限的超越,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在全球化环境中,多种文化相互激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实力和垄断传媒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络传播手段,并通过经济、外交、文化学术活动向我国输出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乃至腐朽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我们的公民主权观念的消解、分割、受制、侵蚀甚至是吞筮。那些崇尚商业价值、追求感官享乐、信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将淡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理性关怀和集体观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挑战之三:社会转型加快引发的矛盾冲突,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加入世贸组织将加速我国社会转型的步伐,“四个多样化”趋势愈来愈明显,高校改革不断深化。一些教师如果不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和处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产生思想混乱,甚至放弃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随波逐流地去参与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欺骗学生等教育和学术腐败。在消费主义、娱乐人生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渐突出的形势下,有些教师也不甘心清苦了。近年来某些高校教师在道德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确实遇到新的难题。

(三)新形势下强化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加强师德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所谓以德治国,就是党在领导人民治理国家过程中,积极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努力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人们行为和调节社会关系,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思想保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密不可分的。落实以德治国方略,高校应走在前列。高校肩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任,是我国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所以,加强师德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以德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为维护和发扬高尚师德传统作出了不懈努力。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其中许多优秀分子堪称楷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了,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广泛了,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高了。然而,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人格特性存在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特别是一些人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教师中存在的对教学不负责任,应付了事;对学生莫不关心,教书不育人;自我要求不严,不能为人师表等等,必然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为人师表的形象。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在推动素质教育中,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师德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从而激发为奉献祖国、服务人民而发愤学习。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以德治国“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据。针对目前高校教师道德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社会主义师德教育。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一)          高校师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应遵循讲政治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当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讲政治。他“希望广大教师努力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提高,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②,他要求各级党委和学校的党组织,应当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教师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思想政治上的进步是搞好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要以自身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优秀思想道德品质为基础。因此,加强师德教育不能就道德论道德,而是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这就要反对当前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淡化政治的倾向。我们应当抛弃假、大、空那套思想政治教育,但不能借口“少谈政治”来淡化政治,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发挥人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对立起来,不能因为心理教育的重要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道德建设主要对象是教师,根本任务是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着重点是教育人、培养人、引导人、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所以师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是社会主义师德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使广大教师树立共同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爱教、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才能振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同时,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再次,要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道德归根到底是一定利益的反映。教师道德离不开教师利益。所以教师道德教育中既要反对那种忘记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倾向,也要反对那种忽视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倾向,要义利统筹兼顾,把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教师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教师道德教育应注重实效,贴近教师的生活,反对空泛的脱离实际的空淡,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将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做实事、办好事的实际工作中,在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使师德建设虚实结合,化虚为实。

(二)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帮助教师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广大教师坚持正确的物质利益原则,努力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要把教师道德建设的各项活动渗透到教师工作的各个领域,帮助教师提高对道德现象的鉴别能力和做出道德行为的正确选择。

    要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人的培养过程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更需要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发展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发展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的手里,教育者不能越俎代疱,强迫、圈定或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尊重的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师德教育要使教师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要坚持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教师。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遵守的重要师德原则,是人民教师对社会、对学生应尽的神圣职业义务。但是,教书育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劳动,是一种深入学生内心深处的、形式千变万化的外界难以直接监督的自觉劳动,是一种极为细致复杂的艰辛的劳动。要把教书育人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要求和自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的师德觉悟和思想境界。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引导教师对社会主义祖国未来前途深深关切,站在培养新一代,继往开来的历史前沿。要引导教师对学生前途关心、对学生一生负责,以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教育青年一代。特别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的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为使师德建设成为学校一项全局性、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收到实效、落到实处,必须开展好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师德规范和激励、考核、监督机制,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精心制定“一个规范”

    要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把《纲要》的普遍要求与高校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要求,制定高校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必须突出高校特点,突出教师教书育人。通过制定、完善、落实师德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高教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          充分运用“两个载体”

    道德建设重在实践。要让教师把师德规范运用到自已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贯穿于全部实践,就必须抓载体、抓活动,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生活中,经常地、随时随地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锤炼道德观念,使师德规范成为他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要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组织教师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按照拓展领域、充实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水平的思路,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把着眼点放在办实事、办好事上,进一步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创建文明教研室、科室和文明教授工作间为重点,深入推动学校文明创建活动。

    要以“三育人”活动为载体,使教师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师德素质。“三育人”工作是发动和组织高校全体教师(包括管理干部和服务人员),自觉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指导,以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活动。“三育人”活动是教职工践行社会主义师德的有效途径,也是他们自我教育的道德实践活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自觉地、自然妥贴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知识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课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交往中的为人师表,也促进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锻炼和提高。管理干部和服务人员也会在管理和服务工作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          广泛开展“三个教育”

    实施以德治教,就要以师德建设为龙头,在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在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教育,在学生中开展以德修身教育。通过“三个教育”,促进学校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切实加强领导,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开展以德行政教育,就是通过对干部的道德教育活动,使高校各级干部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以德育人教育,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以德修身教育,就是要求学生以德修身有“公德”,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体验、践行,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师范院校,要“两代师表”一起抓,在抓好教师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师范专业学生教书育人意识的培养,强化师范院校的课堂教学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四)          切实抓好“四个环节”

    师德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环节,必须切实抓好。

    首先,要抓好典型示范。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在宣传先进典型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高,要实事求是地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使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

    第二,要抓好基层阵地。基层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脚点,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归根结底要靠基层。加强师德建设,最基础的要抓好党支部和教研室或学科组的阵地作用。党支部和教研室是教师活动的最基层单位,对教师的情况最了解。党支部和教研室认真负责地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书育人主题活动,往往更有针对性。问题是目前党支部和教研室的工作并不理想,有的软弱涣散,这不能不影响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所以,要加强党支部和教研室的思想政治建设,从而推动师德建设。

    第三,要抓好党员带动。在师德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纲要》要求道德建设要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同时要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高校教师中的共产党员,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带头人,应当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广大教师。所以,高校要扎实地开展“以党风带教风、以党性铸师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党员带教活动,促进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四,要抓好机制建设。师德建设教育固然重要,但必须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搞好评选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师德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建议有关部门对在教书育人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二是建立和完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要将师德建设与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把师德要求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要否决制”。

    总之,强化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才能使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抓到根本。引导教师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努力营造“校以育人为本,师以奉献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高校才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全国高校党委书记论坛论文)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辽宁工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宁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
地 址: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士英街169号 邮编:1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