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 | 普法宣传 | 人员组成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宣传工作>>理论学习>>正文
形成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
2010-05-19 17:42  
    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努力形成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这是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的最新概括、最新要求,也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肩负起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全面理解,准确把握,自觉用这个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世界历史上各种理论学说不计其数,惟有马克思主义始终充满生命力。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从成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和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着党的先进性,决定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党之所以从小到大,国家之所以从弱到强,人民生活之所以从贫穷到总体实现小康,说到底就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就一定能沿着正确的道路阔步前进。

    坚持理论指导,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在深刻总结历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丢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很尖锐,坚持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一切机会,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其目的就是要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而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变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所滋长,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变换不同面目,利用多种方式,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理论上的混乱,必然导致思想上的混乱;信仰危机,必然造成信任危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理论阵地,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理论指导,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理论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就不能称之为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讲发展,就是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待马克思主义,任何教条的、僵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都是极其有害的。在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坚决破除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是领导干部重大的政治责任。正确判断形势、深刻分析问题、科学制定决策,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我们运用科学理论去认识、把握实践的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理论学习,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勤于思考,学以致用,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防止工作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学习理论也有一个立场和感情问题。始终坚持为民的政治立场,带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深厚感情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就是解决难题、推动工作的根本法宝。我们要不断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努力做到真诚信仰、真正学懂、认真实践。特别是对重大原则问题,要从理论上分清是非,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理论武装既要讲深度,又要讲广度。深,就是要系统学习,全面把握,深入研究,着力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理论问题,科学生动地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广,就是要紧密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对象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的理论教育。用典型引路,拿事实说话,使科学理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力量。

    二、不断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舆论力量

    新闻舆论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现代社会,新闻舆论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更直接地作用于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能不能把舆论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和党的执政地位。

    坚持正确导向,是做好舆论工作的关键所在。导向正确,可以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利党利国利民;导向错误,就会涣散人心,干扰大局,误党误国误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这是舆论工作的重要准则。偏离了中心,偏离了大局,就会出大问题。我们要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确处理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与尊重新闻工作规律的关系,正确处理严守新闻工作纪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打好主动仗,把好喉舌关,努力做到大事不糊涂,原则问题不含糊,具体问题不马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强化舆论力量,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我们的新闻媒体,传达的是党的声音,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体现党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一条严肃的政治纪律。现实情况表明,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往往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一项脱离政治的纯业务工作,也没有一条脱离政治的纯新闻。讲政治,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体现在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政治家办报,是领导干部的责任,也是对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同样一条新闻,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出不同的倾向,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必须善于从政治的高度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持党性原则,决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文件,机械地重复口号,而是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把党的政治观点、方针政策,准确生动地体现在新闻宣传的各个方面,使党的主张真正深入人心,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央的精神,一定要学得深,理解得透,把握得准。只有这样,导向才会正确,宣传才有深度。

    强化舆论力量,必须坚持服务群众原则。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新闻工作说到底是群众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最根本的就是把新闻工作的重点放在人民群众身上,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把体现党的主张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更好地宣传、教育、组织和动员群众,不断增强宣传舆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做好这项工作,既要敢于引导,又要善于引导。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积极对待、及时反映,协助党了解社情民意,把握舆情动态,开展积极有效的舆论监督。同时,又要稳妥从事,讲究方式方法,多做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的工作。各种新闻媒体都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大好形势,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改革,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要讲究宣传艺术,创新宣传形式,努力改进文风,认真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干部活动报道,为典型让版面,给群众让镜头,在服务中引导,在引导中教育,使群众喜闻乐见,不断增强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

    强化舆论力量,必须坚持维护稳定原则。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对维护稳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舆论十分敏感,报道什么,用什么方式报道,决不是一件小事,关系到政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如果一味抢先、抓“鲜”,追求轰动效应,失之真实,把握不当,局部性的问题就可能扩大为全局性的问题;简单的事件就可能转化为复杂的事件,甚至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这方面,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要坚持用准确的事实说话,用科学的分析说理,不主观想象,不夸大其辞,不以偏概全,做到真实准确,讲求时效。特别要审慎对待敏感问题,冷静处理热点问题,坚决反对各种不讲政治、不负责任的炒作,坚决杜绝一切可能诱发不稳定因素的报道,坚决不给错误的、消极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倍加珍惜稳定局面,精心维护稳定大局,努力营造安定团结的舆论氛围。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提高水平,严格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播渠道之多,传播手段之先进,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既给我们带来了有利条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自觉适应发展趋势,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大众传媒的特点和规律,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丰富内容,拓展阵地,努力办出大报风格、大刊风格、大台风格,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要进一步加强新闻管理,严肃新闻纪律,完善规章制度,努力做到不发生偏差,不产生噪音,不造成干扰,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三、积极构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经济实力是弱小的,没有精神支柱也是难以强大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我们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百折不挠,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党历来重视精神的力量,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总是用高尚的精神去鼓舞人民、激励人民,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需要弘扬民族精神,构筑精神支柱。

    构筑精神支柱,就是要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开拓创新的勇气,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倡导崇尚文明的社会风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弘扬正气。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办成了许多大事,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取得了丰硕的精神成果,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民心民气,靠的就是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升华精神境界,进一步坚定自信心和必胜心,众志成城,奋发图强,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是源泉。一切落后都源于守旧,一切进步都始于创新。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始终是永恒的课题。创新的关键在解放思想,基础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意识越强,实事求是的氛围越浓,社会就越有活力,发展就越有动力。我们必须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按先进性的要求审视自己,用改革的精神破解难题,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必须立足新起点找差距,着眼新形势求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我们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维护人们的创新权利,重视每一个创新成果,建构激发创造力的体制和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支持创新的局面。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紧密相联的,是我们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强国富民的一大法宝。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需要艰苦奋斗,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仍然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既是一种作风,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忘记了艰苦奋斗,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在困难面前退缩,就不可能奋力开创新局面,已取得的成果也有可能丧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提倡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我们提倡自立自强、艰苦创业,反对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我们提倡领导干部艰苦朴素,与群众同甘共苦,反对贪图享受、漠视群众的疾苦。只要我们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大力弘扬崇尚文明的精神。文明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关键在人,关键在人的素质。人的素质,集中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看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看外在建设的变化,更要看文明程度的提高。提高人的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历史的过程,必须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做起,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特别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的职能,通过多种方式,把居民群众组织起来,人人争当文明市民,培育新型的人际关系,努力使言谈举止、交通秩序、公共环境等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要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引导人们分清科学与愚昧,自觉抵制传统陋习、封建迷信和各种伪科学,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务实,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抓好第一要务,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求真,是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务实,是勇于实践,扎实苦干,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过程。能否求真务实,反映着党风政风,反映着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正确群众观,是对我们党长期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努力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坚持以民为本,真抓实干,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

    四、努力创造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条件

    当今世界,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引导着社会的进步。综合实力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的竞争,也表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素质越高,社会文明程度就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没有文化力量的支撑,就没有创造力、吸引力和凝聚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直接碰撞,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更加激烈,吸纳与排斥、融合与斗争、渗透与抵御,将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我们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扩张的更大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尤为紧迫,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既要抢占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又要抢占先进文化的制高点,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着力提高文化品位。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文化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要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我们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融合与特色的关系,以博大的胸襟,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在对比中认识自己,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在竞争中壮大自己,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继承性、开放性、多样性。要树立“大文化”的观念,把文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注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事事追求文化品位,处处讲究文化品位,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气派的文化风格,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优势。

    着力丰富文化生活。现在,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深层次、高要求的特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都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精品意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作出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作品。特别要注重反映本地区、本系统的发展变化,讴歌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塑造开放文明的崭新形象,扩大对外影响力。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培育文化名人。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兴建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着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既是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汇产业,形势非常逼人。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大力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约化程度,培育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形成几个有影响力的“亮点”,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要鼓励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生产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文化市场,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要参照国家有关政策,及早制定贯彻落实的意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宣传文化部门要抓紧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实施重点项目,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宣传思想工作关系全局,各级党委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要按照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抓根本,抓大事,抓队伍,保证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负起政治责任,及时听取汇报,掌握思想动态,加强工作指导,防止忽视宣传思想工作的倾向。各方面都要关心、支持宣传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要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政治上严格要求,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们,要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辽宁工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宁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
地 址: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士英街169号 邮编:1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