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 | 普法宣传 | 人员组成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宣传工作>>理论学习>>正文
建一流大学:重在培育和彰显办学特色
2010-05-19 17:54  
    当今世界,建设一流大学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需要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水平已成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成分,一流大学在高新技术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流大学建设是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把建设一流大学作为国策,通过重组或支持有条件的大学追赶世界一流水平,快速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具体到浙江,建设“一流大学”应有两个层次,一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二是建设国内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建设的要义: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

  一流大学的建设,越来越显示出其助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正是基于此,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建立起各种战略同盟。

  美国斯坦福大学因独辟蹊径而一举成名,给美国高校以巨大的启示和刺激。该校成立于1887年,在最初50年中不仅办学业绩平平,而且多次出现财政危机。1944年该校制定了著名的《20年发展规划》,确定大学和工业联合起来发展的新方针。1951年,该校辟出6000亩地创办了著名的“硅谷”,并使斯坦福大学成为硅谷“新思想、新建议、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源泉”。学校也因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一流水平。此后,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创办或参与创办“科学园区”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勃兴,如英国剑桥科学园、新加坡科学园等都走这样的路子。

  在这种背景下,国外大学纷纷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是提高国家及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流大学建设,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是一项在尖端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之间建立通道的“顶天立地”工程。

  一方面,通过一流大学建设这一机制,紧紧瞄准国际科研的前沿,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以此带动高校学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要强调科技攻关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支持高校的高新技术研发,为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方略:突出特点、以特制胜

  系统地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策略,虽然没有找到一种固定的模式,却可以发现一个比较一致的做法,这就是:突出特点,以特制胜。

  被称为精英大学典范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以“小而精”著称于世的。该校原是一所中等技术学校,1920年改为大学,但自二战后至今,基本上保持着6个系的规模,本科生900人,研究生1100人,教师却有1000人(其中教授逾280人)。该校已有27名教授或校友获得了28次诺贝尔奖。斯坦福大学通过与工业界的合作而迅速崛起,也是一个以特取胜的范例。

  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应当避免好高骛远,避免求大求全求“洋”,避免“一哄而上”。要加强对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与分析,结合实际与可能提出发展目标与战略。要高度重视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彰显,从而使一流大学的建设能独辟蹊径,独步天下。

  对于一流大学建设来说,坚持突出特点、以特制胜,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在现有条件下,量入为出,扬长避短,花小钱办大事。我们建设的一流大学既要有世界水平,又要有中国特色,甚至是浙江特色。世界水平就是要达到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水准,具有各国名牌大学的共性;中国特色或者浙江特色,就是要坚持从国情和省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体现教育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只有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办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目前,在“穷国办大教育”、高校科研投入有限的国情下,必须强调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

  一流大学的建设,决不能单兵突进、“孤军奋战”。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流大学虽然是“点”的升华,但需要建立在整个高等教育“面”的提高基础之上。浙江高等教育在硬件设施方面目前已基本达到国内的一流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从量的扩充“拐”向质的跨越。高等教育内涵的不断丰富、高等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高校办学实力的整体提升,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和主要的任务。因此,浙江高等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浙江实际出发,坚持教育部“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统筹规模、结构、速度、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快从高校园区基建收尾到高校内涵发展提速的转换,切实将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水平和质量上来。要利用一流大学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科学地处理点与面的关系、基础与高端的关系,优化结构,整体推进,在一个新的平台上重构浙江纵横交叉、融会贯通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浙江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推动力。

  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举措:人才、学科、管理齐头并进

  建设一流大学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一场投入大、周期长、涉及面广的攻坚战。纵观国外一流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

  加大一流学术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流人才高地,为一流大学建设聚集源动力。建设一流大学,首先要集聚一流人才。拥有一流人才,尤其是国际顶尖人才,已成为一流大学的核心标志。集聚优秀人才、打造一流“人才高地”,是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选择,但引进高端人才的成本很高。据初步测算,引进一名教授的成本大致在60—100万元之间,人才引进只能量力而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坚持积极引进人才和自己培养人才并举的方针。

  立足于自己培养一流人才,是探索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人才,总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帅之才,这类人才数量不多,但却决定着学科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第二类是学科骨干,是中坚力量;第三类是学科团队,是基本力量。浙江已确定“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吸引高层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人才建设思路,实施“四层次、多模式”的人才强校战略。此外,还启动了“高校教师科研资助计划”和“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在打造一流“人才高地”的进程中,我们还要高度关注并充分利用日趋增多的“海归”人士,这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极为重要的资源。

  精心培育优势学科,积极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努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全面提升科研和教学水平。首先,将优势学科的培育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起跑线,培育高水平大学的个性特色。一流大学的建设,不能“均贫富”。要主动瞄准科学发展的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课题,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优势和特色,集中相对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相嫁接的学科建设思路指导下,花大力气有重点地培育若干门优势学科,凸显个性鲜明、风光无限的“高峰”。其次,将重点实验室建设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生命线,充实高水平大学的高科技内涵。重点实验室是一所高校高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要按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思路,在分析与把握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与需要,有重点地依托或组合有特色、有基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花大力气提升高科技内涵。再次,将研究生教育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经纬线,提高高水平大学的综合实力。建设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要从提升浙江高校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并且将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端人才。

  鼓励制度创新,向管理要教育质量,通过管理改革推进一流大学的建设。当前我国高校管理的问题确实不少,并且因为管理上的问题,使高等教育经费未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为此,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校管理。首先,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高校综合实力,为实施跨学科发展战略构筑“绿色通道”。从一流大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来看,要特别重视现有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一些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优势,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努力开拓新的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并且在设限相对较少、空间相对较大的科研与教学成果方面力争短期有较大的突破,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创建一流大学的路子。

  其次,把握机遇,不断创新,在特色和个性上寻找“一流”的生长点。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大胆创新,出奇制胜。一流大学建设,并不是各个学科齐头并进。要从实际出发,从办学的个性出发,从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出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创新,实现非常规发展。再次,积极鼓励制度创新,增强师资队伍活力,改善一流大学建设的管理环境。规范和创新,是制度建设的两个基本点。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可以尝试设立首席科学家制,将个人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更有效地结合起来;改革并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打破主要通过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的教师“亲缘结构”,克服“近亲繁殖”现象;逐步建立“终身教授制”,以保持优秀教师的稳定性。

  此外,建设一流大学,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为大学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投入方面,我们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差距是十分悬殊的。我们要精打细算,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我们也要想方设法继续增加对高校的投入,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高校办学经费之间的差距。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辽宁工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宁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
地 址: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士英街169号 邮编:1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