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统一战线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统一战线关系密切,互相促进。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极为复杂的形势,任务繁重艰巨。但同时,统一战线又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必须研究和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程”。紧紧抓住 “维护核心、围绕中心、凝聚人心”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做到五个“担当重任、大有作为”。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统一战线 构建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基于对自己执政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对国际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基本问题,历来与党的建设息息相关,与党的执政能力紧密相联,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中责任重大、优势独特、大有可为。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统一战线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统一战线在新世纪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完成这项重要战略任务,必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唯其如此,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中有更好更大的作为。
(一)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顾名思义,和者,和睦也,蕴涵有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哲理;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是事物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顺和、协调、稳定的状态,就是社会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和谐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和谐,这要求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能够在社会这个大的统一体内相互依存、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相对的、发展的概念。
一是和谐社会具有历史性。和谐社会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和谐社会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新变化,呈现出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和谐社会的这种历史性特点,决定了看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必须充分考虑整个社会的外部环境,必须充分考虑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基本国情。
二是和谐社会具有综合性。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体,包括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秩序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政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经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社会秩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综合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
三是和谐社会具有相对性。人类社会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指出:平衡与运动是分不开的。"真正的社会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克服社会各种不和谐因素的基础上的和谐,是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的和谐。没有完全静止、绝对的社会和谐,只有相对和谐。
四是和谐社会具有发展性。社会和谐是动态发展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和谐社会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在不断拓展。社会和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不断从相对原始走向更加现代,从相对单一走向更加丰富,从相对低级走向更加高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它应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性、社会控制有效性和社会生活有序性的有机统一。如果要用几句话描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日益巩固,包括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巩固,群众基础不断扩大,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和政府有效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规范有效实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正常;社会风气健康、向上。体现到统一战线,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更加牢固确立,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和各界人士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制度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更加民主,各方面意愿表达积极活跃、渠道畅通;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各方面人士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积极性空前高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涌现;民族、宗教政策及其它统战政策得到认真贯彻,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良因素得到有效化解,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等等。
(二)深刻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统一战线的重大影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与统一战线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必将对统一战线产生深刻影响, 赋予统一战线浓厚的时代特色。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级统一战线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当前及今后长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统一战线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服从服务于党的工作全局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胸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大局,牢固树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才能真正找准位置,充分发挥优势,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同时,社会和谐本身又是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必将为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纵观党的统一战线发展史,我们发现,统一战线发展始终是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相互联结、互为基础的,什么时候社会和谐稳定,什么时候党的统一战线事业就发展壮大,什么时候社会混乱无序,什么时候党的统一战线事业就停滞不前,就遭受损失。在新的形势下,统一战线中各种思想观念互相碰撞•,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彼此交织,更是特别需要正确处理
这些矛盾和分歧,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从而为统一战线的发展巩固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包括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任务的要求,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工作思路和工作布局上作出新的思考,开展新的谋划,进行新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各民族、各 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事业上来。要把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效果的好坏、作用的大小,作为检验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凡是有利于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就坚决地做,千方百计地做好;凡是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就坚决反对,毫不留情地抵制。
二、统一战线在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上中面临新的形势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多有利条件。比如,社会主义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国家政局保持长期稳定;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重大改革措施进展顺利,社会秩序运转正常;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心思稳,人心思安;等等。这些都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还存在许多制约甚至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 “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西方敌对势力为了达到其遏制中国、分裂中国、搞乱中国的政治图谋,频繁在宗教、民主、人权和台湾、香港、西藏、新疆等问题上向我发难。他们大肆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丑化社会主义,宣传、美化西方多党制、议会制,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人权,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企图从棍术上否定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动摇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制度基础、思想基础。特别是在近一个时期,西方敌对势力不仅活动相当猖獗,而且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勾联聚合、遥相呼应,“台独”、“藏独”、“东突”、“民运”、“法轮功”等势力逐步合流;一些敌对势力组织的暴力倾向有所强化;境内外敌对分子广泛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结社及其它违法活动,网上斗争日趋激烈;“台独”分裂势力加紧对我进行策反、间谍活动。这些都直接对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形成了冲击。
二是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最显著特征是社会的结构性变迁。首先是城乡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断密切,城乡二元结构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使得城乡区别在直接交流、对比中从隐性走向显性,由此导致的冲突也不断增多。其次是组织结构发生变化。行政组织、企业组织发生新的变化,中介组织普遍兴起。特别是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各种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迅猛。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尚未完全成熟定型的情况下,社会保持有序运行的状态难度增大。第三是阶层结构发生变化。工农两大基本阶级内部分化非常深刻。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异质性,增加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三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利益格局复杂化。利益主体构成日趋复杂,由改革前的一元化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利益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中 经营管理者与职工之间、非公有制企业中雇主与雇工之间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就是很好的证明。同时,随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不同单位、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城乡之 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出现了一些生活困难群体,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城乡贫困居民;等等。近年来,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国内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一些群体性事件带有组织化倾向,行为方式趋于激烈,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
四是价值观念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社会转型带末了思想观念的多样化,现在可以说多种观念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加上开放社会中外末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多样化发展进一步深化,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也大量涌现,各种观念在新旧文化、中外文化相互碰撞冲突中呈现出一个复杂的局面。观念、思想、价值上的多样化发展,引导得当,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如果引导不当,就可能成为社会行为越轨和违法乱纪的思想基础,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因素。
五是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当前,我们对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缺乏应有的认识,党和政府的领导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存在许多与现代社会控制和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她方。基层管理组织建设滞后,一些地方的基层党建工作薄弱,组织软弱涣散。城市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怎么样管理尚处在一个摸索阶段。社会管理跟不上,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必然受到极大制约。
六是干群矛盾不容忽视。一些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工作简单,作风粗暴,强迫命令,压制民主,往往成为新时期引发干群矛盾的导火线。还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不给好处不办事,得了好处乱办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干群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社会和谐。
总之,统一战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总体形势很好,有利条件很多,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辩证看待。问题和矛盾是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现象,没有问题和矛盾,社会就会失去向前发展的动力。应该说,我国存在的这些问题、矛盾是伴随改革进程而发生的,是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在不断前进中发生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三、统一战线在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上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党的一项政治优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统一战线是实现广泛团结、广聚人心、广聚众力的重要途径,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必须依靠全党的团结,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团结,必须依靠全民族的团结。统一战线的主题就是大团结、大联合,就是耍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统一战线的优势就在于,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力量最广泛的联盟。有了这种空前广泛的联盟,就可以把一切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汉族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国内同胞和港澳同胞都团结起来。总之,统一战线可以最广泛最充分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民族的意志和智慧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上来。这样,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形成更加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就会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二是统一战线是多党合作、参政议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共产党人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建国55年均历史实践充分证明,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须臾不可分离。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在发扬社会主义 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的一大任务,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统一战线各党派、各界人士合作共事得越好,参政议政的作用发挥得越好,民主监督越有力越有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就越牢固。
三是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利益关系复杂,社会矛盾增加,不稳定因素增多。协调统一战线各党派、各民族、各方面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统一战线团结了各方面党外代表人士,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申,同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团结合作。他们在各自联系的群众中往往具有共产党不可代替的影响。特别是在抵御"西化"、"分化"的斗争中,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同样的语言,由他们向自己所代表的群众说出来,有时此共产党说更容易被接受;同样的工作,由他们到自己代表的群众中去组织和开展,常常比共产党去做效果更显著。通过统一战线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可以有效地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实现我国社会长治久安,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四是统一战线是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可靠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觉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统一战线中各党派、各团体、各界党外人士联系各自不同的群众,代表各自群众的利益,反映各自群众的要求。他们常常站在不同的角度想问题,提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唯其如此,才能把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出来。从这里,能够了解到通过其他渠道所不易掌握的社会信息和情况,听到不易反映出来的呼声和意愿,获取难以得到的建议和批评。同时,统战工作本身就是党的一种特殊的群众工作,统一战线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工作的方式就是协商的方式,工作作风就是民主作风。通过统一战线,可以使我们党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真正顺乎民
意,赢得民心,真正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是统一战线具有安排人事、合作共事、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职能,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党外干部中人才济济,不少党外人士是有专长、有成就的学者、专家,选拔他们中符合条件的代表人士,到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政治协商机关及各种社会团体、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领导干部,形成合作良好的党同党外合作共事关系,有利于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提高班子的知识化、专业化程度,有利于把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克服缺点,减少错误,从而有效地加强国家政权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统一战线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中担当重任、大有作为
如何发挥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党的统一战线需要认真思考和严肃回答的重大课题。统一战线要适应新形势要求,研究并启动实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程”。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程”,应牢牢抓住 “维护核心、围绕中心、凝聚人心”三个关键环节。维护核心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断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主导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一致性。围绕中心就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提供张大的力量支持。凝聚人心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实行大团结大联合,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减少阻力,形成合力,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说,应做到五个 "担当重任、大有作为"。
第一,要在抵御 "西化"、"分化"、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祖国统一等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担当重任、大有作为。积极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努力把统一战线打造成抵御“西化”、“分化”的钢铁长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保证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坚强有效领导,又保证民主党派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要坚持在我国政治体系和政党制度框架内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扩大政治参与,增强人们对我国政治体系的认同,从而有效地抵制西方政党模式的影响和政党思想的渗透。加强民族工作,努力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受到民族区域自治的权益保障,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稳定。全面做好党的宗教工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依法取缔各种非法宗教活动,维护宗教领域的团结稳定。做好港澳统战工作,广泛团结港澳人士,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促进港澳人心回归和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积极推动对台工作,突出遏制“台独”分裂、争取台湾民心两个重点,努力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第二,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主导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一致性这一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问题上担当重任、大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意科学引导多样性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主导性,不断增强我国社会的一致性。统一战线对此担负着重要责任。在经济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政治上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思想文化上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在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奋斗目标和共同理想一致。在大陆范围内,努力形成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拥护并致力于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的广泛共识。要积极应对社会阶层深刻分化的新形势,不断进行社会整合。特别是要着重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高度关注并正确处理新的社会阶层与共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最广泛的团结和联合,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第三,要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上担当重任、大有作为。统一战线具有巨大的广泛性和句容性,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包括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棍术利益作为制定统战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以及各个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落实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同盟者利益的行为。教育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引导他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正确处理统一战线领域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各种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建立健全统一战线各方面利益协调机制,畅通、拓宽反映民意的渠道,了解并反映多方面的意见和要求,正确协调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继续落实各项政策,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各界人士心情舒畅、自觉自愿地维护安定团结。
第四,要在争取人心、凝聚力量这一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上担当重任、大有作为。统一战线的棍术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战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发展动力,就是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各方面的意志和智慧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上来。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张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发展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旗帜,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纽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主体,努力促进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持。
第五,要在加强国家政权建设、提高社会控制和管理水平这一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基础上担当重任、大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就是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党外干部工作是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外干部工作搞好了,国家政权就能建设得更加强而有力。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党外干部安排力度,搞好党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当前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发展优秀人才入党和保留一批优秀人才在党外的关系,合理配置政治资源和人才资源;二是要处理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系,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政策,照顾同盟者的利益;三是要处理好遵循干部工作一般规律与党外干部成长特殊规律的关系,既考虑党外干部的特殊性,加强选拔力度,又坚持标准,严格把关。总之,要通过培养选拔,让一大批优秀的党外干部走上各级国家管理机构的领导岗位,以加强社会管理力量,改进社会管理质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真正做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不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向前迈进。(邓建平)